发布时间:2022-03-23 15:49 作者:管理员 点击量: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更加注重遵循规律,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着力凸显育人成效,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努力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课建设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
高等教育各门课程均有自己的特点和建设规律。办好高校思政课,需要立足课程特点,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增进对课程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高校对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显著增强。
一是坚持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保证青年学生投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近年来,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增强,为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建好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的生成、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意见》指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建设方案。近年来,全国高校相继开发选择性必修课程,使课程更加体现中国发展实际,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彰显党的历史智慧。
三是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担当。“五育并举”成为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意见》强调,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此基础上,《方案》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也融入课程。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建设,充分展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
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进一步凸显
三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断推进守正创新发展。
一是高校思政课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既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升课程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重点。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实施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进一步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相关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更扎实,教书育人水平整体提升,使高校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是高校思政课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遵循,高校思政课充分彰显思想魅力和理论力量,让学生接受科学理论的武装和滋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各门课程始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实践知识的同时接受价值引导;着力辨析各种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马工程”教材的统一修订,推进课程的统一设置,同时又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更加关切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启发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思政课,文化的滋养功能显著提升。近年来,高校思政课遵循“八个相统一”规律,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显著增强。
三是高校思政课给师生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明显增强。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增进自我教育,实现育人自育,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中,丰富科研课题、学术期刊
选自:学习教育报